特色

温州丧葬一条龙服务

温州地区提供丧葬一条龙服务

24小时竭诚为您服务

温州丧葬一条龙服务

服务范围:
风水选墓地、迁坟落葬、批发零售寿衣 骨灰盒 花圈 殡葬用品。
承接项目:
1
、殡葬一条龙礼仪服务:
包括习俗指导,遗体寄存,办理手续,设立灵堂,预订酒店,撤灵堂,净宅,开光,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如下葬可选吉日),酒店谢礼等活动。
2
、 寿衣:
高、中、低档传统和现代寿衣;
(包括衬衣、衬裤、棉袄、棉裤、罩衣、罩裤、大衣、帽子、鞋、头枕、脚枕、褥子、盖单、袜子、腰带、腿带、绊脚绳、口钱、打狗棒、干粮)
3
、花圈:普通花圈 鲜花花圈;骨灰盒寿材;其他殡葬用品齐全,价格公道,随意选购;专业风水选墓地,迁坟、引葬、下葬等。

温州丧葬一条龙服务

丧葬用品销售(寿衣、被面、骨灰盒等)、帮老人穿寿衣、丧葬礼仪咨询、家庭灵堂布置、代办殡仪馆各项手续、联系墓地、联系客车、联系乐队、代办骨灰寄存、代办礼品、花圈、专业主持下葬仪式等。

温州90后遗体火化师2年服务4000名逝者,曾是外贸销售冠军

早晨6点,90后遗体火化师施俊准时出现在温州市殡仪馆的火化车间内。现场,在观瞻休息区家属的一片痛哭声中,一具遗体被小车推进火化间,施俊与同事仔细登记确定逝者身份信息后,缓缓抬起纸棺,将逝者请到炉内火化。

这是施俊从外贸销售冠军“跨界”遗体火化师的第二年,两年里,他累计服务超过4000余名逝者。他说,这是一份关乎死者尊严和生者感受的神圣工作,“我们所做的事情,能帮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经历伤痛的家庭得到慰藉。”

销冠跨界遗体火化

初见施俊,他身着长袖衣裤,戴着口罩、手套,正一边透过火化炉后窗观察遗体火化情况,一边时刻关注火化炉液晶显示屏上炉温、炉膛负压等数据变化。现场,从遗体交接、信息核对,到炉膛清理、遗体进炉、火化操作,直至最后骨灰拣装,整个过程下来,汗珠已经浸满他的额头。

谁能想到,眼前这个专业技术娴熟的小伙,两年前还是个资历丰富的外贸员。施俊来自金华永康,大学毕业于工商管理专业,在来到殡仪馆工作之前,已经在当地一家外贸企业工作了8年,几乎年年都是销售冠军。

出于对原行业的厌倦,以及年少时就对殡仪行业萌生的好奇与敬畏,施俊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正式“跨界”成为温州市殡仪馆的一名遗体火化师。

“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样的跨界,特别不可思议,但我却深深感受到了外贸员与火化师工作之间的‘异曲同工’之处。”施俊说,对待丧属尤其要细心,例如将骨灰小心翼翼地装进骨灰盒后,要双手把骨灰盒递交给家属,并道上一句“请节哀”!这样一个小细节,会让丧属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2年服务4000名逝者

在火化间内,火化炉不停运转,室内音量分贝尤其高,靠近火化炉出口的地方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火化师们坚守岗位,经历着一场场无声告别。“最忙的时候10台机器同时运转,一天火化90多具遗体。”施俊说,两年里,他每天要接触十余名逝者,已经累计服务超过4000人。

“火化师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每个环节都有门道。”施俊告诉记者,在火化各个流程,火化师都要根据每位逝者的年龄、骨骼和生前的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来调节操作,火炉的风力、火力、氧气量每个参数都有考究。在操作过程中,火化师的动作也要做到轻柔、小心翼翼,在沟通时,格外注意用词和体态,尽量缓解逝者家属的伤痛。

在装灰环节,火化炕面的温度相当高,火化师需要待骨灰冷却到一定程度后脱掉手套,进行纯手工作业,炙烤程度可想而知。记者看到,施俊常年接触高温的手掌已经起了厚厚的茧子,但他却说,每当家属接过骨灰后发自内心地感谢,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希望子女为他感到自豪

在施俊看来,每一具冰冷的遗体都曾有过精彩的人生故事,火化师要做的就是用心守护好逝者“生命最后一站”。“从事殡葬工作以后,我变得更加敬畏和珍惜生命。全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选择成为火化师后,施俊也曾面对亲属朋友的不解,也能感受到社会对殡葬工作认知上有偏见。但即使这样,施俊对于如今的职业选择也丝毫没有犹豫过,因为“殡葬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善事”。

如今,施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希望,今后社会对于殡葬工作的认可度能够越来越高,等他的孩子长大后,可以自信地告诉大家:“我爸爸是温州殡仪馆一名遗体火化师,我为他自豪。”

深化殡葬改革 鹿城12个街道拟推行丧事集中办理

鹿城12个街道的丧事办理拟统一集中到市殡仪馆进行。近日,《鹿城区丧事集中办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举旨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树立文明节俭办丧新风。

根据《征求意见稿》,丧事集中办理实施范围拟在原试点单位(蒲鞋市街道、大南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确定七都、滨江、南汇、南郊、五马、松台、广化、双屿、丰门、仰义街道辖区内所有丧事活动到市殡仪馆集中办理。鼓励藤桥镇、山福镇根据实际,建设或设置殡仪服务场所守灵中心、红白理事房,引导市民丧事集中办理。

为推行该方案,鹿城区将推出系列惠民举措:群众在市殡仪馆摆设灵堂的,免收守灵室(灵堂)租赁费用(3天以内);免费赠送5个花圈;免费给予集中办理的丧户赠送悼念小白花、殡仪礼仪签到大白纸、笔一套;市殡仪馆提供免费骨灰盒(价值200元);困难家庭丧户,可向鹿城区民政局提出申请,免费赠送公墓墓位(骨灰格位);800元基本项目减免。此外,针对具有鹿城区户籍的城乡居民;在温大中专院校全日制非鹿城区户籍的学生;驻温部队现役军人;在鹿城区居住,与在温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履行期内),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1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可免除殡葬基本服务项目费用。同时,在办丧期间禁止使用扩音设备或高声喧哗、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随意焚烧丧葬用品、禁止在丧事集中办理区域内举办任何形式的丧事活动,需遵守殡葬活动丧事简办的“五项原则”“四项规定”以及殡仪馆其他相关规定。

温州“四区一县”丧事简办 殡期不超3天

日前,市民政局召开“四区一县”丧事简办工作会议,推出丧事简办多项举措,严格控制治丧规模。“四区一县”殡期一律不超3天,治丧人员不超20人,并推行丧事简办告知制度,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我市各县区将因地制宜地制定丧事简办具体措施,“四区一县”殡期一律不超3天,治丧人员不超20人,参加集中守灵聚集人员不超7人;治丧活动花圈数量控制为:鹿城不超3个、瓯海区不超4个、龙湾区不超5个、永嘉县不超2对(4个);鹿城区主城区和瓯海区新桥、景山街道禁止在家聚集治丧,统一集中到市殡仪馆守灵治丧;龙湾区、瓯海区(除新桥街道、景山街道以外)到各集中治丧点守灵治丧;洞头区治丧活动集中在区殡仪服务中心;永嘉县严格控制治丧规模,居家治丧人员不超10人,殡期不超3天,不摆白宴。

我市将推行丧事简办告知制度。死亡人口所在村居(社区)人员将第一时间上门入户告知丧户疫情防控丧事简办的要求,同时宣传殡葬惠民便民政策,并以电话短信等方式提醒办丧群众提前申请“温州防疫码”,及时签订文明办丧协议书,在预约火化时间前2小时内方可进入市殡仪馆,避免丧户在市殡仪馆聚集。

吊唁仪式

吊唁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据说,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尸体和灵柩都忌讳停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怕受所谓”日晶月华”,更怕冲犯上天过往的神灵。因此只要是举行简单的祭奠仪式,就必须要搭灵棚。

  搭灵棚规模的大小,主要看丧居院落的格局。如果只搭一屋院子的棚,叫做”平棚起尖子”,也叫”一殿”,就像古典殿堂一样,上边起一条脊。如果丧居有两层院子,就可以搭一座大棚,将这两个院子都罩上,灵堂院子的棚顶高些,前院棚顶略低,使两个顶子浑然一体,后高前低,叫做”一殿一卷”,即后院高顶为”殿”, 前院低顶为”卷”。所谓”殿”,就是殿堂的意思;所谓”卷”,即棚顶全是活席,可以卷起来的意思。这种棚历来都用数层席箔里外包严,不见杉槁,不但美观,且不漏水。从外观上看,宏伟壮丽,犹如宫殿,使人望之,哀戚之情就油然而生。

  除了主棚外,还必须有许多用途不等,名称不同的棚,规模大小不一。由于在这期间,吊唁的亲友多,而且时间都比较集中,上祭恐怕发生拥挤,甚至排不上号。所以在其他院落就要搭一座或数座祭棚,凡远亲、朋友来吊唁的,就被知宾引到这种棚里上祭。还有的棚是用来摆官座,让来宾们休息、喝茶、用饭的。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这是最讲究排场的一个仪式。

  在浙江一带,丧家要在大门口设置一口”报丧鼓”。吊唁的人一进门就击鼓二下,亲属听见鼓声就嚎哭迎接。来吊唁的人向死者遗像行礼哀悼,然后垂泪痛哭。有的地方就只在灵案上放一个铜磬,由一个人专门负责敲击,隔一会而敲一记,说是铜磬响一声,黄泉路上就光亮一闪,灵魂可借着照明前行,但又不可以连连敲,不然死者亡魂就会匆匆踉跄。灵堂上女眷们悲泣哭声,洋溢着整个灵堂。孝子孝媳至始至终都披麻戴孝跪在灵案边陪祭。来吊唁者都要在哀乐声中向死者跪拜。俗称”先死为大”,故除了长辈不下跪,即使平辈也得跪拜。有的地方把吊唁称为”拜祭”,一般亲友所送祭礼是香、烛、鞭炮、纸钱、利布,而女婿家和娘家亲属除了香、纸外,必须备猪头、鹅为祭礼,当送祭礼前来吊唁的人到来时,有些还哭唱出来生前与死者的友好关系,嘱咐亡魂应保佑他如何等等。煮熟的猪头、鹅两样为一幅,到时一副供奉灵前,然后从上辈到小辈按顺序拜祭。死者的子孙全体跪于灵前,拜吊痛哭。而宁波一带的吊唁礼仪则别具一格,而且祭品也别有一番风趣。灵前摆上由火腿制成的琵琶琴,用熟猪头作头,熟猪肺和猪肝作身,制成的姜太公,饰着彩带的白鲞,用熟猪肚制成的白象,煮熟的鸡制作成的凤凰,悲悲切切的灵案上如一台小小的食品工艺博览,是家眷对亡灵的一番心意和良好的祝愿。吊唁开始,爆仗齐鸣,礼仪程序非常有讲究,吊祭的人都穿着素服,以亲疏尊卑为顺序,一家一堂,本家先祭,外客后祭,一律跪拜行礼,长者在前,晚辈在后,专门设一赞礼生手持焚香一束,立在东面。另外设一个赞礼生立在西面。最后,要燃放爆竹,以标志祭拜礼仪的结束。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前来吊唁的人身着素装,佩戴白花和黑纱,在悠戚的哀乐声中,一一向遗体鞠躬致哀,而后在绕遗体一周瞻仰遗容。吊唁的人可以向死者的主要亲属说些简短的劝慰的话,如”请多保重”、”望您节哀”、”要注意身体”等,劝慰丧家节哀顺便,保重身体。

入敛仪式

入敛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小敛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卧室门里。那个时候,先把小敛衣陈列在房里,然后铺设好敛床,接着举行着装仪式。主人和主妇都要把头上的饰物卸下来,把头发盘束在头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号哭,以示悲痛至极。主持仪式的人开始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铺席,再铺绞,它们的质地,要据死者的身份而定。无论贵贱尊卑,死者都应该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亲属用被子把尸体裹上,然后用绞带捆紧。在这以后,再把布囊(称”冒”,分为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然后盖上被子,覆盖好尸体。

  在民间的习俗里,入殓的衣服和被子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谐音”断子”,惟恐因为这个原因遭到断子绝孙的恶报。人们的做法一般用绸子,”绸子”谐音是” 稠子”,可以福佑后代多子多孙。殓衣又忌讳用皮毛制作。兽皮,虽然是难得的贵物,但是对于已经死去的人没有益处,留下来对生者倒还可以有用。还有一种说法是,用兽皮做被子的话,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的。另外一种说法是从”全尸”考虑的,说是恐怕人尸与兽革混杂一处而不能辨别。殓衣还不能用带”洋”字的布料,殓衣是给去世的人穿的,带洋字的布料会使殓衣带有”阳”的意思,对于在阴间的死者不好。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温和水,用一块新棉花,蘸这水,将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开光,这也是孝子亲手作的事。说是死人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带的地方,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因为民间以为猫或其他动物靠近尸体,会诈尸。尸体会跳起来,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东西不放。这些传说,实属迷信,无非是要利用这一禁忌,提醒孝眷谨慎看守尸体、灵柩、精心尽孝,不得轻待死去的人。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收尸盛殓的棺材,是以松柏制作的,忌讳用柳木。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或以为导致绝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掺一些杉木,据说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会遭天打(触雷电)。寿木做好后,搁在那里不能移动,俗说随便移动,对本人不利。棺材外面一般漆成朱红色,写上金字。也有画上花鸟人物的。

  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以等待他生还过来。按照民间习俗,要在棺底铺上一层谷草,然后在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的灵魂能够高高地升入天堂。而七星板则是求寿之意。在七星板上铺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思是超度死者的灵魂升天成仙。而清末北京丧家流行用的陀罗经被、如意寿枕等物,都寄托了这种意思。

  当主人”奉尸敛于棺”的时候,是最能表现也最需要抒发子女们的孝心的时候,是亲人孝思形式化的最佳场合。所以,家人们都要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还要往棺内放些葬物。民间的讲究是让死者左手执金,右手握银。多是让亡人左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金元宝;右手拿一个一两重的小银元宝或银子;而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或当时社会上通用的硬币,如大铜子、小钢板之类。最不济也得给亡人手里放一块手绢。所以,历代的陵墓都有过盗掘的现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随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来无数觊觎者。

  为了保证亡人能够落个尸首完整,据说,凡是亡人生前从身上脱落下来的东西,都应殓入棺内。比如老年时,脱落的牙齿,以及小殓沐浴时所剪下来的指甲。这时,家属必须把它们放入棺内。还有,过去有太监因为”净身”而割下来的生殖器,也要在这时候放入棺内,说是”来生要脱生个整身子”。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丧服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汉族的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叫”斩榱”,是五服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对”榱”的解释,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

  次等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孙子媳妇带三花包头,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亦插一小红福字。

  孙子、孙女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谓之”钉红儿”。 重孙子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亦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亦男左女右。谓之”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可见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到了近现代的时候,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西方的影响,丧服有了很大改变。通常是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有些妇女死了亲人在发际插一朵白绒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要大大简化了。

出丧择日仪式

出丧择日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得习俗。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月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举行特殊的丧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丧礼。但是,在台湾一带,”重丧”却是指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天刑”; 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 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但大体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通的地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赫哲族、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而不能在双日出殡,据说,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丧,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否则不吉利。云南一带的景颇族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最为吉利,不如属龙、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殡。贵州一带的侗族最忌”冲日”出丧。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犯双日”。广西一些民族地区则忌讳犯”重丧”日期出丧。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在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县的#巴族,出丧的日期要由巫师行杀鸡看卦仪式来定,以鸡肝上纹路的走向显示吉凶。另外,在一些接近汉族的民族地区也有由”阴阳先生”的占卦仪式决定日期的。

  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择日,还择时。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尸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讳正午出殡。俗以为正午出殡会招致灾异,不吉。云南一带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丧。而花苗和白苗则在午后和黄昏出殡。贵州一带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刚亮出丧。东北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广东等地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以为这种时刻最吉利。

  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

哭丧仪式

哭丧仪式

来源: 民政部网站   

  择日仪式之后便要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出殡的时候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在方圆数十里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

  为了求得孝得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的惯用手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收入不菲。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壮族习惯是请民间歌师二人来唱哭丧歌。两位歌师扮成舅甥,一问一答,唱歌彻夜,赞颂祖先业绩,劝导后辈不忘祖恩。许多民族并有哭丧歌舞仪式。彝族人称此为”跳脚”,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边跳边唱孝歌,据说这样可以为死者踩平通往阴间的荆棘之路。景颇人称此为”布滚戈”,要请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还要安排两个身着长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绕竹幡作刺击状,以示驱邪。最早由执绋者唱挽歌送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确切地讲,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别规定了《韭露》是为王公贵人出殡时唱;《蒿里》则是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这两首通行西汉的挽歌,相传是田横门客的作品,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词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的歌词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挽歌入礼,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更加流行。有趣的是,挽歌习俗流行起来之后,唱挽歌的场合就不限于出殡送葬了。挽歌成了表达心中的痛苦,对亡者的深切的思念等凄楚情感的一种宣泄。

  从形式上来看,现代民间哭丧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 二是”套头”; 三为”经”。散哭的特点是”随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着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至于套头,是有内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等。哭的时候是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经”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儿或者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能够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则的话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另外,”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 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要给母亲唱”梳头歌”。不管怎么样,入殓的时候会唱的子女和亲属都要唱”哭丧歌”,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

  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的到达阴间。

向陋习宣战 文成丧葬新规你都了解了吗?

“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花圈不得超过5个”“乐队人数不超过10人”“酒席不超过10桌”••••••近日,文成县再次全方位、高精准、全覆盖的向陋习宣战,出台了《文成县进一步深化丧葬陋习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文成丧事办理进行了进一步规定和限制。

按照《方案》要求,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丧事办理中带头实行“四个规定”、“五个不超”、“六个禁止”,市民朋友在办理丧事中,也要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四个规定”

1.不准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便利借机敛财;

2.不准使用公务车辆或安排下属单位、管理服务对象及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或个人的车辆参与办丧、送殡活动,不准以单位名义相互赠送花圈花篮(逝者所在单位除外);

3.除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姻亲外,不准参加丧事期间的出殡酒席和守夜活动,不参加违规办丧的吊唁活动;

4.操办祖父母、父母、岳父母、配偶及子女的丧事活动时,要严格执行操办丧事报告制度。

二、“五个不超”

1.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特殊情况需填写《文成县丧事殡期延长审批表》,经审批后不得超过5天(包括亡故和出殡当天);

2.治丧、悼念、出殡不得超过5个环保可降解式花圈(包括花篮、横匾);

3.乐队人数不超过10人;

4.火化时往返殡仪馆的车辆和出殡车辆不超过5辆;

5.丧事酒席不超过10桌(每桌限10人以内),不使用高档菜品,不设冷盘,菜品数量不得超过14个。

三、“六个禁止”

1.禁止在公路、城镇规划区道路(包括人行道)、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搭建灵堂灵棚、摆放花圈花篮、念经做道场、燃烧和抛撒纸钱和摆设酒席;

2.禁止在治丧过程中使用扩音设备,高音喧哗,禁止在晚上10点至次日上午8点期间做道场;

3.禁止使用电子花圈(车)、礼炮车、电子屏幕车等相关车辆用于殡葬活动;

4.禁止在殡葬过程中燃放烟花爆竹(除在出殡时、骨灰入葬后各放500响以内鞭炮一串外);

5.禁止骨灰装棺再葬,抬棺出殡;在县城建城区范围内,禁止在上午7点至下午6点期间出殡通行,禁止赠送钱物;

6.禁止新建、翻新、扩建私坟,严禁在“三边区域”范围内出现裸露坟头现象。

四、划定丧事集中办理区域

文成县殡仪馆迁建工程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后装修阶段,将于今年12月底前竣工。投入使用后,大峃镇城中6个社区(城南、城北、城西、城东、凤溪、红枫)和原老18个建成区行政村(珊门、下沙垟、县前、城南、二新、林店尾、周村、石坟垟、陈宅、上房、桥头井、上徐、下徐、苔湖、屿根、凤垟、花园、鹤东)都将作为先行试点区域实行丧事集中办理。

即上述范围内的所有丧事活动统一集中到文成县殡仪馆守灵室办理,人员死亡后遗体24小时内送至文成县殡仪馆存放。遗体火化、出殡应安排在同一天。同时鼓励丧事集中办理规定范围以外的丧户将遗体送至文成县殡仪馆冷藏存放,在文成县殡仪馆守灵室为亡者守灵。有条件的乡镇、村居可根据实际,建设或设置守灵中心、红白理事房,引导市民丧事集中办理。

五、开展违规行为整治

加大对丧事殡期、办丧规模等管理力度,对公民亡故到丧事办理完毕实行全程跟踪监督、跟踪管理,对不听劝阻、无法制止的违法违规办丧行为,特别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聘用人员参与的违法违规办丧行为,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对燃放烟花爆竹、妨害公共安全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从严处罚,予以罚款直至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办丧行为,在文成电视台、今日文成等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

据悉,接下来文成县委、文成县政府将开展一系列丧事陋习整治行动,确保大操大办、丧事扰民行为能够得到遏制,全面树立文明简办丧事的新风气。

笔者手记:移风易俗是破千年陋习,树一代新风的重要社会改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既需要政府部门的牵头推进,也需要广大市民朋友的支持,希望广大市民朋友能够主动接纳和积极拥护这项工作,文明办丧、节俭办丧,让陈规陋习没有市场,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县。